記得剛進入中文大學的我,一心便想加入兩個會,一個是棋會,一個就是武術會。目標明確,所以開放日中,我一個箭步便走到棋會的檔攤,大勝了學長後便加入了棋會。入新亞國術會倒是有點偶然,是剛好有人走來向我推銷,我就入了,也許他看出我有學武慧根都說不定,哈哈。
中大武術中,最出名只有兩個,一個是新亞國術會的蔡李佛,一個是聯合書院的北少林門。我師傅是鄺祖賢,師公是在門內名聞遐邇,早已過身的李冠雄,有趣的是李師公的弟弟,就是聯合北少林門的師傅。
學習蔡李佛,我只堅持了一年便放棄,這段經歷讓我知道自己絕不是學武的材料,因為我實在做不到刻苦耐勞,而且像蔡李佛這種南拳,我這種弱不襟風的體格也實在不太適合。因為怕辛苦,我開始間中走堂,接著是經常走堂,以至永久走堂......
有多辛苦呢?每星期練兩晚,每晚只練三小時,練拳倒不辛苦,最辛苦是開始時的熱身,和課堂結束時的拳上壓,那才是要人命。
熱身不是普通的fing fing手、轉轉頭那麼簡單,而是拉筋,每次都拉到雙腳酸痛和頭暈。過了幾個月,我開始採取遲到策略,總是先在新亞圖書館邊看書邊等著熱身環節結束,我才施施然過去上堂。
你知道什麼是拳上壓嗎?那就是用拳頭來做掌上壓,每次只是做三十下,本來不算什麼一回事,問題是做拳上壓的場所,是在新亞樂群館外的石屎地上。在這石屎地上做上兩三下,已經痛得掉眼淚,每次課堂後,雙手都會刮得滿是鮮血。
有一個學了五年以上的師兄,他掄起拳頭讓我一看,只見他每個手指關節都起了繭,全都隆起黑色一團,他還以此為傲。後來我才知道,拳上壓的訓練,就是要鍛鍊拳頭的硬度,但這雙手練成後,只怕沒有人會願意和你握手。
拳頭硬對打交有用嗎?這就關乎到蔡李佛拳的特點了,簡單而言,蔡李佛拳有點像打軟鞭,而拳頭硬,就像「鞭頭」掛著鐵球般,有著很大的威力。記得我第一次嘗試自由搏擊時,是在學蔡李佛拳的時候,那時半點蔡李佛的功架也使不上,直到近年開始再跟人切磋時,始發現,蔡李佛拳真是很實用的打法,甚至穿上重磅的拳套,也能夠發揮到七八成威力,這套拳彷彿就是為了拳賽而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